不久前,與新加坡來往密切的鄰國馬來西亞,政治上有些紛亂,尤其是前反對黨領袖「安華」的奪權計畫以及性侵助理案,特別引起矚目,每日新聞、報章都有相關報導。
其實,這些新聞原本引不起我多大興趣的。
直到在「周小芳」一篇唾棄種族政治的文章中,我看到了一些真實存在馬來西亞社會中,關於華人受到的不公平對待;還有在「黃明志」一首改編自馬來西亞國歌的網路歌曲中,諷刺馬國政府,述說身為馬籍華人的無奈。
這才意識到,我的丈夫、女兒都是馬來西亞籍,雖然我們不住在馬國,卻不能不關心它,正因為〝我的女兒是馬來西亞人〞,而〝我是馬來西亞人的媽媽〞,這個事實。
對婚前的我,或是大多數的台灣人來說,馬來西亞是鄰近知名的觀光勝地,有美麗潔白的沙灘、海邊小木屋等熱帶風情,純粹是以一個觀光客的角度來看這個國家;再多一些,也不過就是許多台灣的大學裡都有馬來西亞籍的僑生,如此而已,談不上有多深入的認識。
當我身為人妻時,前後回馬國「探親」(夫家的長輩親戚仍居住在馬國各地) 多次,又來到新加坡居住,接觸了東南亞的華人文化 (華人來到東南亞,最早可溯源自明代鄭和下西洋之時,也有一說唐代即有人來到馬來半島經商),不論在語言、飲食及風俗上與台灣都有所不同。
這些異同的文化之間讓我十分好奇,也慢慢多了些認識。
偶爾有些機會,Casey會告訴我一些關於東南亞華人的成長背景及其衍生出來的文化內涵;例如,我們常聽到的娘惹糕,是來自娘惹文化,也就是土生華人文化,而土生華人與上世紀陸續自中國沿海移入的華人也有不同。
而身為人母後,自然母性堅強,除了好奇,得要更加關心和瞭解「女兒的國家」。
馬國政策上的變化可是關乎她未來的權益,雖然Casey認為小魚可以自由選擇她的未來,就如同他自己,以及許多散居世界各地的馬國華人一樣,但我認為多一分瞭解總是好的。
1969年5月13日馬來西亞爆發了主要是馬來人與華人之間的種族衝突,史稱513事件。其官方報告為各族間政治及經濟能力的差異。這次的衝突是馬來西亞政府開始執行「新經濟政策」,主要給予馬來民族特權和壓抑華族。但是新經濟政策並沒有造成多少的改變,反而只讓一方得到主要的利益。 (以上資料引用自維基百科)
馬來西亞主要有馬來族、華人和印度人三大族群,族群間的融合,遠比台灣早期的外省與本省情結來得複雜。
一向「勤奮的華人」是馬國經濟上的主要支柱,然而「新經濟政策」為刻意壓制華人力量,並對所謂的「弱勢」馬來族的保護之下,不僅在商業上不能公平競爭,就連教育上的考試升學也是有1/3的錄取名額保障給馬來族學生。
許多成績優秀卻無法被錄取上大學的華人子弟,無奈只好向外求出路,我想這也就是為何有許多馬籍僑生在台灣求學的緣故吧!(相關文章可以參見李政賢的「中央政府促使人才外流」)
我所關心的馬來西亞,並不只是如此。雖然有一些批判,但我也感受到馬國,以及馬來族人舒服自在的氛圍。
每次回去探親,不論在大城小鎮總有一股悠閒地慢慢來的輕鬆感,這就是馬來民族的特質,與我們華人汲汲營營熱中追求的性格十分不同。
就如同周小芳說的:生活在同一塊土地上,吃的是同樣喜愛的食物,為何政策上就不能平等一些?
每個國家、地域或人民都應該為追求更好,更和平美麗的生活努力著,這才是社會進步的象徵。馬國政府要努力,有自覺的馬國人民也要努力!
為了所愛的家人,我期待一個越來越好的馬來西亞。
黃明志改編的馬來西亞國歌,唱出了許多馬籍華人的心聲